《中国肝、肾移植受者霉酚酸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(2023版)》解读
霉酚酸(MPA)类药物是免疫抑制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肝、肾移友们首选的免疫抑制基础药物之一。目前国内常用的MPA类药物包括吗替麦考酚酯(MMF)和麦考酚钠(MPS)两类。MMF适用于肝、肾移植移友器官排斥反应的预防及术后诱导和维持治疗;而MPS适用于肾移植移友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。MPA类药物的体内吸收过程、口服生物利用度、免疫抑制效力均有差异,临床在替换使用时应注意其疗效和安全性。
《中国肝、肾移植受者霉酚酸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(2023版)》主要归纳了肝、肾移友们如何应用MPA类药物。
(一)MPA类药物在肝移植移友中的应用
(1)术后早期:MPA类药物既能保护肾功能,且不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,是肝移植移友基础免疫抑制方案的组成部分,需要长期使用。
(2)术后中晚期:心血管并发症、肾功能障碍、代谢性疾病(如: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等)严重影响肝移植移友长期生存。MPA+低剂量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(CNI)方案可以降低移植术后代谢病的发生风险,保护肾功能。
(3)儿童移友:MPA+CNI+糖皮质激素是儿童肝移植后经典免疫抑制方案,对于排斥反应反复发作、肾功能损害或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儿童移友同样适用。
(二)肾移植移友中的应用
(1)术后早期:MPA类药物的早期足量使用可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,应于肾移植术前12 h或移植术后24 h内开始口服;MMF和MPS起始剂量分别为0.75~1.0g和540~720 mg,12小时/次,结合临床表现或MPA的血药浓度调整剂量确保MPA早期足量使用。
(2)术后中晚期:MPA类药物能预防急性排斥反应(AMR)的发生,在安全耐受的前提下,肾移友可使用足够剂量的MPA类药物来预防AMR。MPA类药物无明显肾毒性,可保护肾功能,MPA类药物+CNI+糖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能更好地平衡疗效与安全性。专家推荐其作为肾移植移友的首选维持免疫方案。儿童移友需根据年龄、体表面积、体重及对药物的反应进行剂量调整。
(三)MPA类药物治疗药物检测
使用MPA类药需要定期进行治疗药物监测(TDM),并将药物剂量维持在安全范围内(30~60 mg.h.L-1)。监测方案:肾移植术后1周、调整剂量后各检测一次,当血药浓度稳定后1年内可酌情检测1~2次;当药物调整、排斥风险增加、出现MPA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时进行药物监测。
(四)不同药物之间的选择和替换
(1)非必须不替换 :不同种类MPA类药物体内吸收过程、生物利用度、免疫抑制疗效不同,相互替换可能影响治疗效果,带来安全隐患,因此初始用药确定后非必须不替换。
(2)替换时注意事项:需要替换其他品牌的MPA类药物时,尽量选用临床证实的安全、有效的药物;出现临床问题时,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。
(3)儿童中使用:目前MPA类药物均没有在儿童中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试验,建议儿童移友选用经过临床证实的安全有效的MPA类药物。
总结:
MPA类药物作为一线基础免疫抑制方案,延长了移植物和移友的生存期,改善了肝、肾移植受者的生活质量,具有较好的安全性,为肝肾移植移友提供了优效的免疫抑制方案[1]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选择MPA类药物时,应选择经过临床验证的安全有效的药物;为了保证疗效和安全性,不同的MPA类药物之间非必须不替换。
参考文献
[1]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,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,上海医药行业协会. 中国肝、肾移植受者霉酚酸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(2023版)[J].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,2023,44(10):385-403.